守艺者说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传统技艺篇):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

2025-03-03
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是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与生存哲学。这种以牦牛毛为原料、纯手工编织而成的传统帐篷,不仅是牧民遮风避雨的居所,更是游牧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。2021年,该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青海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。

图片

一、历史渊源与地域分布

黑牛毛帐篷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。敦煌石窟藏卷的古藏文文献记载,彼时藏族先民已开始用牦牛毛捻线编制简易帐篷雏形。历经千年演变,其技艺在青海海西州天峻县等地臻于成熟。天峻县的新源镇、木里镇、江河镇等牧区是这一技艺的核心传承地,当地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与帐篷的便携性高度契合。

图片

二、材料与工具:自然资源的极致利用

黑牛毛帐篷的原材料取自高原特有物种——牦牛。牧民精选牦牛背部最粗长的黑色牛毛,因其纤维柔韧、弹性强且保暖性极佳,辅以牛绒作为底料,确保帐篷兼具透气性与密实度。工具则极为质朴,仅需木制纺锤、织褐机及长短不一的木棒,体现了“就地取材”的生态智慧。

图片

三、制作流程:繁复的手工技艺

剪毛后需弹毛去除杂质,再将牛毛撕松,手工捻成粗线。这一过程耗时费力,捻线质量直接影响帐篷的耐用性。使用传统织褐机将牛毛线织成宽约30厘米、长数米的褐单子(亦称“毪子”)。单幅褐子需紧密排列,以抵御高原的极端气候。将20至50幅褐单子横向拼接成两大片篷布,再用牛毛绳或皮绳缝合,形成帐篷主体。接缝处需反复加固,确保防风防雨。帐篷内部以一根横梁和两根立柱支撑脊顶,外部四角及四边系以牛毛绳,固定于木橛上。大型帐篷需8根撑杆和60余根木橛,形成稳定的“锅盖”形结构。

图片

四、功能特性:适应高原的生存智慧

牛毛纤维遇热膨胀透气,遇冷收缩防风,冬暖夏凉的特性使其成为高原生存的理想居所。一顶优质帐篷可使用数十年,牧民每年夏季修缮替换绳索,并以“帐宴”庆祝,延续着对传统的珍视。全天然材料可自然降解,体现了藏族“取之自然、归于自然”的生态观。

图片

五、文化象征与当代转型

黑牛毛帐篷不仅是物理居所,更蕴含藏族宇宙观。其天窗象征“天门”,支撑帐篷的阴阳绳隐喻男女协作,帐篷的乌龟壳造型则寄托着抵御灾厄的祈愿随着牧民定居化,帐篷的功能从日常居所转向节庆与旅游展示。例如,在赛马节等盛会中,帐篷群形成壮观的“帐篷城”,成为草原文化名片。非遗传承人卫东带领团队制作了30余顶帐篷,用于景区展示与传承基地,推动技艺从生活实用向文化符号转化。政府亦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将传统技艺融入文旅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

图片

六、传承挑战与保护措施

尽管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,但其传承仍面临挑战:年轻一代对传统游牧生活兴趣减弱,机械化生产冲击手工市场。为此,青海省通过建立非遗工坊、录制影像资料、培训传承人等方式多维度保护技艺。天峻县文化馆作为项目保护单位,积极开展社区传习活动,确保技艺代代延续。

图片

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是高原文明的活化石,其每一根牛毛线都编织着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应。在现代化浪潮中,这项技艺既是文化记忆的载体,也是生态智慧的启示。唯有通过创新传承与活态保护,方能使其在当代继续绽放生机,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留存一份珍贵样本。


阅读0
分享